“醫(yī)生,做完消融,為什么術后復查結果上還看得到“那一團””,“不是說做完消融病灶就融化消失不見了嗎?”,從事介入工作這些年,時常聽見患者疑惑的咨詢。今天湖南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超聲影像科超聲介入團隊一起為您揭示消融相關那些事兒。消融不是神話或變魔術,它是一套有邊界、有時間線的醫(yī)療技術。消融的目標是讓異常組織“失活”,然后由身體慢慢處理掉,不是把它瞬間“融化消失”。
一、消融在醫(yī)學上的定義及種類
在影像實時引導下,用能量把病灶從“活的”變成“死的”,讓它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,再由機體新陳代謝去吸收代謝或纖維化。
常見方式:
① 熱消融:微波消融、射頻消融,精準加熱,形成凝固性壞死區(qū);
② 化學消融:聚桂醇注射液、無水酒精破壞壁細胞,使蛋白凝固壞死從而達到治療效果,常用于囊腫硬化治療等;
③ 冷凍消融:極低溫讓細胞凍裂,再復溫,反復幾輪,局部細胞不可逆損傷;
④ 高能聚焦超聲(HIFU):體外把能量聚焦在體內病灶處,達到滅活的效果;
⑤ 不可逆電穿孔(IRE):短時高壓電脈沖打開細胞膜通道,細胞失活,對周圍膠原支架相對友好。
二、消融術后一段時間段內影像上看到的“那一團”是什么?
① 被滅活的病灶本體;
② 醫(yī)生留出的安全邊界,用來覆蓋潛在微小病變(該消融區(qū)甚至比之前病灶還大);
③ 機體的反應性改變,如輕度水腫。
三、怎么判斷消融是否成功?
① 影像學:是否無強化,縮小曲線是否達標,邊緣是否還有活性灶。
② 癥狀學:疼痛評分、出血量、壓迫感、功能受限是否改善。
③ 生活與功能:回歸工作與運動的速度,器官功能是否得到保留。
四、那些情況更適合選擇消融
① 結節(jié)或腫瘤邊界相對清楚,位置允許建立安全邊界;
② 有器官保留訴求,希望創(chuàng)傷小、恢復快;
③ 對傳統手術顧慮較多,或既往手術風險較高;
④ 專業(yè)醫(yī)生評估提示,通過消融可望達到根治或長期控制的目標。
五、以下情況不太合適消融
① 彌漫性病變、邊界極不清,貼近關鍵結構,難以安全覆蓋;
② 明顯需要廣泛清理或全身系統治療的情況;
③ 合并嚴重出血風險、急性感染等禁忌;
④ 無法配合規(guī)范隨訪的人群。
總結:
1、消融是讓細胞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,需術前評估有無適應癥。
2、消融成功與否取決于“能不能安全地把能量放進去,并覆蓋到該覆蓋的地方”。
3、術后看著不“消失”,不代表失敗,一般消融區(qū)會逐步縮小,最后被吸收或留下一點纖維化疤痕。
(作者系:湖南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超聲影像科 庹菲 王月愛 陳曉瓊)
責編:王汝福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